1第一點,在做決策之前,要給問題下一個準確的定義,弄清楚問題到底是什么,更好把大問題拆分成四個小問題:問題是什么時候發生的?是怎么發生的?為什么會發生?已經造成了哪些影響?而且你一定要考慮到所有情況,不要有遺漏。這里有個很經典的例子,美國華盛頓廣場有個大廈,墻上有裂縫,需要修復。最開始人們覺得可能是酸雨腐蝕導致的,就制定了一套修復方案,但沒什么效果。于是請專家又進一步研究,發現不是酸雨,而是每天沖洗墻壁用的清潔劑腐蝕的。然后專家就一步步討論,為什么要每天都要沖洗墻壁呢?因為墻壁上有很多鳥糞。為什么有很多鳥糞?因為大廈周圍有很多燕子。為什么有很多燕子?因為大廈墻壁上有很多燕子愛吃的蜘蛛?為什么有很多蜘蛛,因為大廈四周有蜘蛛喜歡吃的飛蟲。為什么有這么多飛蟲?因為飛蟲在這里繁殖特別快。最后,專家發現,這里的飛蟲繁殖特別快,是因為大廈頂部開了一些窗戶,從窗戶進來的陽光太充足了,特別適合飛蟲繁殖。真正的問題被發現了,就是窗戶,于是專家告大廈管理部門:“把頂層的小窗子全關上,拉上窗簾!”問題就解決了。你看,只有知道了真正的問題是什么,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。
2第二點,采取“事前驗尸”的方法,驗尸就是檢驗的驗,尸體的尸,意思是,提前預測失敗的可能性。比如,美國有個心理學家組織了一個團隊,想要編一本教材。編之前,大家在一起做了個評估,覺得兩年就能編完。這個心理學家又咨詢了一個課程編制專家,專家說,以前也有人編過這類的教材,沒有一個團隊是少于7年的,最多的用了10年,而且40%的教材都沒編出來。但當時這個心理學家和他團隊的人都太樂觀了,覺得自己沒問題,兩年肯定能編完,結果一下子編了八年才編完,把他們其他的工作計劃都打亂了。如果這個團隊用了“事前驗尸”的方法,出現問題的時候就不會那么被動。多考慮風險,提前想到失敗,反而會能幫助你更好地做決策。
3第三點,集思廣益,聽更多人的建議。有一個研究,研究人員找了一些學生,讓他們把自己的實習目標寫出來,大多數人都寫了七八個目標,比如,“讓我在尋找工作的時候更有競爭力”“提高我的領導力技巧”等等。然后,研究人員把所有人的目標都列在一起,分給大家,問大家還有那些目標適合自己。結果,每個學生的實習目標都增加了一倍。而且,讓這些學生給他們的目標打分,他們給從別人那里獲得的目標打的分數,比自己原來的實習目標要高。所以,多聽聽別人的意見,對你自己做決策很有幫助。當然,聽別人意見的時候,你要注意兩點:一個是你要先有一個自己的目標,這樣你才不會受到別人意見的限制。另一個是別太固執,覺得自己的看法不能改,這樣會限制你做決策的思路。
4第四點,從你現有的決策中跳出來。比如,創不創業?你就這么兩個選擇,創業,或者不創業,這時候,你可能就忽略了更好的方案。有個美國的決策專家,告訴我們一個方法,就是你有兩個左右為難的選擇的時候,可以想一下,如果這兩個選擇都不存在了,你還有什么別的辦法。舉個例子,有個主管覺得公司的前臺太內向了,不太會接待客人,想要開除這個人。但這個人在公司還做其他工作,把他開除了,這些工作就沒人干了,所以主管很發愁。但如果用上面的方法,開除和不開除這兩個選擇都不存在,主管就能跳出來想別的方法,比如讓公司其他同事輪流擔任前臺,等等。如果一直糾結在原來的決策里面,你就沒辦法從別的角度考慮問題了。
我們再回顧一下上面四點。一是要準確定義問題,把問題搞清楚;二是事前檢驗,提前預測失敗的可能性;三是多聽別人的意見,可以擴大你的思路;四是從現有的決策中跳出來,找一個新的角度。你看,有了有效的決策思路,你的每個決策都可以更加正確。
操作方便才是硬道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