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我們該怎么走出這種危機呢?財經作家吳曉波提了個非常有啟發性的想法,那就是走小制造路線。
吳曉波就說,面對制造業危機,很多大的傳統企業不得不破釜沉舟,殊死一搏。這些企業固然值得尊敬,但這種形式卻并不是大方向。
那你可能會問,既然這不是大方向,那大方向應該是什么?吳曉波說,在這種由舊制造向新制造的轉型過程中,中小企業的機會,遠遠大于大型企業,因為他們更愿意創新和變革。所以,應該充分調動這些中小企業改革的積極性,這才是中國制造業的真正出路。
舉個例子。廣東有家企業叫尚品宅配,做定制家居,這個模式就很不錯。消費者來到店里,人家首先問你一堆數據,比如你們家多大啊,買家具預算多少啊,喜歡什么風格和顏色啊等等,然后根據你的這些喜好和需求,給你提建議做參考,然后形成家具訂單,你交完定金,人家就開始給你造家具去了。就是靠著這種定制模式,在整個傳統制造業都哀鴻一片的時候,這家公司保持了30%的增長。
那這種模式好在哪里呢?就是因為它讓消費者參與到整個生產過程中,把一個B2C的模式,變成了C2B的模式,產銷一體化。你看,哪有什么所謂夕陽產業???像家具這種已經夕陽到沒法再夕陽的行業,人家尚品宅配雖然是家小公司,但卻依靠著商業模式的創新,走出了一條不錯的突圍之路。
再舉個例子。河北有家做魚缸的公司,大家都知道,魚缸是個很小的行業,你買完一個,就不會買第二個,但這家魚缸公司卻一路成為行業的佼佼者,利潤甩開其他廠家一大截。那它是怎么做到的呢?
這家公司做了個公眾號,說你買了我的魚缸之后,我定期推送一些養魚的知識給你,比如最近進了一批澳大利亞的熱帶魚,你要不要?美國的魚飼料你要不要?再過一段時間,就給你發個消息,說“先生,你們家魚缸買了兩年了,需不需要幫你清洗一下?”這樣,它除了賣魚缸,還一下子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售后服務公司,而且把每項服務都變成了一個增值,難怪人家能取得成功。
說到這兒,你發現了吧,其實無論賣家具也好,做魚缸也好,都是非常傳統的制造行業,他們原來的商業模式已經徹底走不通了,同行都集體陷入到轉型困境里,而他們卻能走出來,憑什么?
其實很簡單,你仔細想想就會發現,他們的共同點是,都是做專業的公司,越專業越好,越細分越好,而不是像原來那樣大而全。另外,他們都用了信息化手段,用這種方式再造公司跟消費者之間的關系,而不是像以前那樣,公司跟消費者之間是冷冰冰的交易關系。還有最關鍵的是,那就是走小制造路線,甚至是定制化生產,而不是大規模制造。
吳曉波認為,在以后相當長的時間內,中國制造的未來就是這種小制造模式,而不是像以前那樣的大規模生產。